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在网络讨论中的显现

最近我在抖音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自媒体的视频,声称“华为AI芯片全面超越NVIDIA”。我虽不是专业人士,只算是个“数码爱好者”,但我知道视频中比较的Huawei Ascend 910B和2020年的NVIDIA A100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品。华为能在技术和制造上的限制下,还能研发出性能不错的芯片,已经非常了不起。然而,这种声称“华为AI芯片全面超越NVIDIA”的观点显然不太准确,它忽略了更广泛的技术和市场背景,容易误导公众。社交媒体上虽常见这样的夸张表述,但我还是没忍住,在评论区客观陈述现实差距并期待华为将来能真正超越对手。但某些群体就不乐意了,就过一个小时,我这条评论下就多了几十条各式各样的评论,我被冠以“公知”、“反贼特务”、“诋毁民族产业”、“国外都是好的”、“行走的五十万”等标签。

看到这些评论,我其实并不意外。这主要是因为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人难以接受基于事实的技术质疑,反而倾向于发起情绪化的攻击。这种从合理讨论到无端指责的逻辑跳跃,并非我首次遭遇。例如,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的警告:

  • 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你难到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虽然我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但以往我总是笼统地认为它们“毫无逻辑”。然而,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新术语——“滑坡谬误”,或称Slippery Slope,它似乎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从形式逻辑上是属于假言三段论,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中的因果强度,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从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然而事实不一定会按照线性推论而发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1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

  • 如果发生\(A_1\),接着就会发生\(A_2\),接着就会发生\(A_3\),接着就会发生\(A_4\),接着就会发生\(A_n\)。
  • 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A_n\)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_1\)。

\(A_1\)至\(A_2\)、\(A_2\)至\(A_3\)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_1\)推论至\(A_n\)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又回到前头,滑坡谬误在网络讨论中体现在对我的评论的反应上,可以按照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分析:

  1. \(A_1\):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指出华为AI芯片虽然有所进步,但并未全面超越NVIDIA。
  2. \(A_2\):某些群体解读这种评论为我是对国内产品持有偏见的人。
  3. \(A_3\):这些群体因此推断我不支持华为乃至中国的科技进步。
  4. \(A_4\):进一步推断,这种偏见表明我支持外国产品或外国观点。
  5. \(A_n\):最终,这些人将你标记为“公知”、“反贼特务”、“诋毁民族产业”等,把我视为反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

在这个例子中,从\(A_1\)到\(A_n\)​的每个阶段,因果关系逐渐弱化,并且充满了假设和误读。这些假设缺乏证据支持,往往基于情绪反应而非事实分析。

  • \(A_1\)至\(A_2\)的因果关系假定了所有批评都是负面的,而忽略了建设性批评的可能性。
  • \(A_2\)至\(A_3\)和\(A_3\)至\(A_4\)之间的连结是基于对你个人立场的臆断,而非你评论的内容。
  • 到达\(A_n\),即完全将你视为反国家的行为,是一个巨大的逻辑跳跃,没有实际证据支持这一最终的负面标签。

滑坡谬误的挑战性在于它们往往藏在看似合理的逻辑连贯性中,这使得它们不容易被立刻识别或反驳。举几个例子,值得深入探讨:

  • 如果继续发展和依赖人工智能来执行日常任务,很快人类的决策能力将会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将完全依赖于机器来做出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最终导致人类丧失自主性。
  • 如果不限制网络上的煽动性言论,这可能会使社会价值观逐渐丧失,最终导致社会道德的完全崩溃。

滑坡谬误具有隐蔽性和挑战性,它们在无声无息地引导我做出过度或错误的推断。即使在表达专业意见时,我也可能无意中采用了“如果…那么…”的推论模式,而这往往忽视了事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我一直认为,持续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至关重要。因此,我将记录下以上内容,告诫自己,通过理解滑坡谬误,可以更清晰地识别和避免这种思维误区。